刑事辯護
行為人以隱蔽方式轉移占有可推定其有盜竊故意
行為人以隱蔽方式轉移占有可推定其有盜竊故意
【基本案情】
2015年10月20日,張某、王某明知車輛已經抵押給銀行。在確定車輛位置后,二人驅車到現場,戴上口罩和帽子走入地下車庫查看車輛具體位置后離開。之后不久,二人駕車再次來到地下車庫,張某拆卸車輛的啟動裝置鎖芯,然后二人駕車離開。2015年10月24日,張某向王某借款配備車鑰匙。25日,張某、王某等人駕駛一輛現代轎車再次來到上述地下車庫,張某鉆入車內安裝鎖芯,王某等人分別使用工具給車輛充電、充氣。而后,王某等人駕駛現代轎車對門衛謊稱丟失停車卡,通過補辦停車卡的方式離開,張某則駕駛另一輛車使用現代轎車進入停車場時所取的停車卡離開。離開停車場后,張某將車牌拆卸并開至杭州,后將該車改裝并變賣。南山法律顧問
【分歧】
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人張某、王某是否明知自己實施的是盜竊行為,即是否有盜竊故意。對此,張某、王某辯稱,其不具有盜竊的主觀故意。張某還辯稱,車主將車輛質押給了“張某”,其與“張某”簽訂了轉質押協議,其轉移車輛是取得質物的行為。
【評析】
張某、王某的行為是民事行為還是盜竊犯罪行為,區分的關鍵在于二人是否明知自己實施的是盜竊行為。
根據刑法規定,成立盜竊罪,必須是行為人明知自己轉移的是他人占有的財物。本案中,雖然涉案車輛已經抵押給銀行,張某、王某也通過查詢明知這一事實。但是按照抵押權設立的相關法律規定,銀行享有抵押權并不一定就占有了該車輛,也就是說,涉案車輛可能是有他人占有的。再根據張某的辯解,車主將車輛質押給了“張某某”,其與“張某某”簽訂了轉質押協議,“張某某”再將車輛轉押給他。從法律上講,張某的辯解是成立的。如果“張某某”確實存在,那么,張某、王某轉移涉案車輛的行為就可能不構成盜竊,而是一個取得質物的民事法律行為。正是基于這一邏輯,張某、王某作無罪辯護。
“明知”可以通過行為方式推定。對此,毒品犯罪處理有法律規定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、公安部于2007年12月26日印發了《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》,采取高度隱蔽方式攜帶運輸毒品的,采取高度隱蔽方式交接毒品,明顯違背合法物品慣常交接方式的,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,可以推定行為人“應當知道”實施的是走私、販賣、運輸、非法持有毒品行為,有證據證明被蒙騙的除外。
從張某、王某實施轉移占有的方式看,張某進停車場查看車輛時戴口罩和帽子,然后拆卸涉案車輛的啟動裝置鎖芯,配制涉案車輛的鑰匙,利用現代車停車卡將涉案車輛駛離悅藍山停車場,駕駛涉案車輛途中拆卸車牌,然后改裝涉案車輛后變賣等,明顯不符合慣常的交易方式。而張某所辯稱的“張某某”,其未能提供“張某某”的相關信息,轉質押協議是否存在也沒有證據證實,也就是說,張某對其行為無法作出合理解釋。反過來,如果“張某某”存在并實際占有涉案車輛,張某與“張某某”又有轉質押協議并支付了對價,完全不需要拆卸鎖芯配鑰匙,拆卸車牌,更不需要改裝車輛予以變賣。
綜上,結合前述司法解釋精神,張某、王某通過隱蔽方式轉移涉案車輛,采取蒙蔽方式逃避追查,又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,可推定其明知自己實施的是盜竊行為。
(作者:劉國華 作者單位: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人民法院)